- 孔丽萍;阚亮;张强;敖文君;田津杰;任树亮;方月月;
针对渤海L油田油稠、高矿化度、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情况,在室内开展聚-油黏度比合理区间对聚驱效果的影响规律实验研究。针对不同黏度的稠油样本(200、400mPa·s)开展驱油效率评价,通过控制聚合物的注入浓度,设计形成不同的聚-油黏度比区间,通过一维岩心驱油实验评价聚-油黏度比对聚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进而优化出合理的聚合物注入浓度范围,使聚合物产品的注入性和经济性达到最佳。结果表明:在均质条件下,当原油黏度为200mPa·s时,聚-油黏度比在0.09~0.4范围区间,提高采收率值增加幅度明显,聚-油黏度比>0.4时,提高采收率值增加幅度变缓;当原油黏度为400mPa·s,在水油黏度比区间0.05~0.58范围内,采收率值持续增加。在非均质条件下,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3100mg/L时,低黏原油较高黏原油的采收率多5.8个百分点,聚合物在非均质条件下的封堵调控作用更加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注入水的无效窜流,增强驱替效率。利用不同聚-油黏度比对提高采收率值的影响,可初步分析确定聚合物驱溶液合理黏度区间,实现聚合物驱流度设计定量化分析,为聚合物驱优化合理的注入参数。
2025年01期 v.33;No.11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吴彬彬;刘文华;赵军;王锦林;徐一思;
针对海上油田泡沫驱矿场实施存在泡沫生成质量难以控制导致注入压力高或不起压等问题,开展了微气泡分散体系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采用自制填砂管制备出微气泡分散体系,并从稳定性、自扩散乳化性、注入性及驱油效率等方面考察了微气泡分散体系的调驱性能。结果表明:微气泡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较好;与原油接触后,原油在微气泡分散体系中弥散程度远远大于表面活性剂;微气泡分散体系注入填砂管的阻力系数为25.2,残余阻力系数为9,封堵率达到88.89%,降低回压至1MPa后残余阻力系数增为13;注入0.3PV微气泡分散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相比水驱增加13.66%,降低回压至1MPa后,后续水驱提高采收率再增加4.11%。
2025年01期 v.33;No.111 21-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 王雨;李文忠;吴晓慧;刘文政;江远鹏;
渤海B油田进入中后期,油田逐渐步入高含水期,平面的物性差异导致平面矛盾逐步显现。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法总结了油田平面与纵向剩余油主控因素,并对不同井点厚度、不同井网形势的剩余油主控因素进行了精细刻画,从而指导油田后续的挖潜。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油井之间、井组之间以及断层附近;纵向上主要以纵向水驱为主,均质油藏全井射孔下注水井井底纵向波及达到100%,沿注采井间推进,纵向波及程度逐渐降低。渗透率极差、流体密度以及压力梯度直接影响着驱替前缘的位置和波及区与未波及区的分界面,并建立了不同地质模式下的模型。
2025年01期 v.33;No.111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 谭伟雄;赵才顺;郭建东;孙玉红;
针对曹妃甸X构造区内发育的多组断层不同位置的井漏风险层位预测难题,根据建立的地质模型和裂缝预测模型体数据,计算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破碎带泥质质量分数和断层渗透率,使用泥岩涂抹法定量评价断层封堵性,评价断层两侧破碎带范围。基于地质模型、裂缝预测模型、岩石力学参数及地应力预测模型的网格属性数据和钻井液的性能数据,建立了井漏风险层位评价特征参数的数据库,划分数据集及建立敏感性参数分析模型,得到敏感性较强的特征参数。通过模型训练和模型精确度评估确定最优化的算法模型,从而建立井漏风险层位预测模型,实现了井漏风险层位的定量预测。采用盲井和新钻井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井漏风险事件标记基本吻合,符合率为86.0%。
2025年01期 v.33;No.111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 亢永;夏晓雪;程志远;
为研究城市办公楼内人员在火灾发生时因恐慌情绪产生的折返行为对人员疏散效率的影响。采用BIM技术建立模型,结合Pathfinder软件分析了不同折返人员比例和不同折返区域下的人员折返行为对疏散时间及拥挤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U字形的建筑,首层人员疏散时更倾向于从U字形中间出口疏散,其他楼层人员更倾向于使用U字形两端楼梯疏散。人员的折返行为对疏散效率有明显的减缓作用,随着人员折返比例的增大,疏散时间迅速增加,人员在出口附近和楼梯口处出现明显拥堵现象;当折返区域在不同楼层时,拥堵现象更加明显,拥堵持续时间增加,疏散效率降低。
2025年01期 v.33;No.111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 杜天睿;车越;桑义敏;刘畅;周怡;张志远;
针对石油石化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比分析了23个发表年份、4种技术类型、3个研究阶段、9个研究领域、2种场地类型的文献出版趋势,借助Cite 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了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关键词时间线分布等情况。结果表明,生物修复技术应用研究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萌芽生长阶段(2009年以前);以重金属、石油碳氢化合物、多环芳烃研究为重点的爆发增长阶段(2009—2012年);以植物修复与微生物修复为主要方向的快速发展阶段(2013—2020年)和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的繁荣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生物修复应用研究文献涉及最多的2个领域是“生态环境科学”(21%)和“公共环境及职业健康”(16%);“生物修复应用”文献比例高于“生物修复研究”(51.2%>43.9%),但是“生物修复中试”文献比例相对较低(4.9%),理论研究为应用研究打下基础。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应用在石油石化等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以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如多环芳烃)和原油为主要特征污染物,以生物表面活性剂为关键助剂,常见生物修复技术中“植物修复”文献比例明显多于“微生物修复”(26.9%>19.8%)。
2025年01期 v.33;No.111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陈义超;占礼钢;李朝锋;章庆丰;戴瑶瑶;黄强;
为考察沼液还田对其水质的影响,选择江西省新余、赣州、高安和鹰潭4个地市的沼液还田区域为研究地点,并在施肥期对其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表水中部分样点的COD、总氮、氨氮、硝酸盐和总磷浓度超过了地表水Ⅴ类标准限值。5个地下水样点中,只有1个样点的COD浓度超过了地下水Ⅲ类标准限值。所有水样的重金属都没有超标。用改进的内罗梅指数法对其水质进行评价,地表水6个样点中,总氮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最大,均大于1,其属于Ⅴ类水体,水质极差。地下水5个样点中,氨氮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最大,在0.379~0.382之间,属于Ⅲ类水体,水质较好。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水质没有明显影响。
2025年01期 v.33;No.11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